《让创意更有黏性》读书笔记


可信:让人愿意相信

  1. 借助外来力量创造可信性(权威和反权威)
  • 利用权威——如某消息已经被某权威机构证实;某本书是某位名人、专家推荐的;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朋友、亲戚等亲密的人推荐的。这类属于权威的范畴,因为我们信任对方。
  • 亲身的经历和体会——如戒烟广告宣传片、法轮功宣传片等等。书中模拟了一个法庭辩论
  1. 利用信息内在的力量制造可信性(生动细节、统计数据、“西纳特拉测试”)
  • “如果我能在者成功,我到哪里都能成功”

  • 生动的细节描述:一些流传广的故事、流言等,基本都在细节上做了充分的描述。如,历史故事;法庭辩论中加入更多某方细节的描述,然后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裁决结果
  • 有效的运用统计数据——目的是强调“关联”而不是数据;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中的举例。但在使用时对实际数据的依赖越少越好。数字告诉我们的是背后的隐含的关联,但要阐明关联总有比数字本身更好的方法。比如,告诉大家在海滩上游泳被鲨鱼袭击的可能性很低。(用鹿做比较)。内部可信–>生动、更容易体会,但是又令人诧异
  1. 可检验性认证
    让人亲自去验证某个观点,可以亲身体会到,增加受众群体(观众)的参与感。如汉堡的广告、篮球运动员地方艾滋病
    “我们的直接有缺陷,但有谁愿意相信呢?” 大部分人很信任自己的直觉–>“可获得性偏差”<–如何讲解这个理论?

情感:使人关心在乎

“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,我绝不会有行动;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,我就会” –> 慈善捐款就是一个例子
一个人一旦切换到分析模式,对情感诉求的反应必将会大为降低
“真相”的广告 –> 反对吸烟
联想的力量和予以夸张
将《罗生门》和相对论联系在一起 –> 在对方上不关心的事和非常关心的事之间建立联系
“体育精神”到“尊重比赛”的经验是:若要别人在乎,我得去挖掘他们关心的事, 但如果人人都去挖掘同一件事,我们就要避免这种状况,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

诉诸自身利益:广告时得额外注意,千万不要忽视人们的自身利益
Abraham Maslow“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” 准确的说并不是一个层次,一个梯子,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同时寻求不同的各类需求,有跨越的需求。

超越、自我实现、审美、学习、尊重、归属、安定、生理

在工作中,人们更愿意去接收的回馈可能是“尊重”。每个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受自我尊重的驱使,而别人是受金钱的驱使。
伊拉克“在我看来,我负责的不是伙食,我负责的是士气”

“群体利益” “自身利益” 我们会向贵单位…
“请您想象一下…” “这对我们…”
“别把得州弄乱” –> 德州老不乱扔垃圾

从“我们做什么”到“我们为什么做” 内行人懂,外行人不懂 丰田汽车的五个为什么

“知识的诅咒” 自己就深陷其中

一共四种策略:运用情感联想(或者避免联想,视情况而定), 诉诸自身利益, 身份认同;小心“知识的诅咒” –> 双钢琴
同理心,要求医院整改

故事:促人起而行动


知识共享许可协议
和敏宝打怪升级和敏宝打怪升级 创作,采用 知识共享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 4.0 国际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
© 2011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 by 和敏宝打怪升级. Powerd by Jekyll.

沪ICP备2024045861号